部门党建

学习园地

首页> 部门党建> 学习园地

习近平同志《论教育》——教育合作是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渠道(2015年11月-2024年6月)

2024.11 14

教育合作是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渠道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二〇二四年六月)

习近平

青年代表着希望、代表着未来。令人欣慰的是,中新老一辈领导人精心培育的中新友好合作之树如今已经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中新友好合作事业需要青年一代传承发扬,两国友谊的接力棒需要两国年轻一代接过来、跑下去。今年七月,几名新加坡“九〇后”大学生参加了二〇一五“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他们来到中国西北,用镜头记录现代中国,通过秦腔、兰州牛肉面、羊皮筏子等元素了解和传递中华文化。从中国来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深造的两名大学生则用一年时间拍摄了五十个新加坡当地人物的梦想故事。相信在座的同学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事例。

希望中新两国青年发扬“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精神,加深对彼此国家历史文化的了解,加深对彼此人生追求的了解,互学互鉴,增进友谊,共当中新友谊的忠实继承者、积极参与者、热心奉献者,成为中新关系发展的生力军。

(二〇一五年十一月七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


教育传承过去、造就现在、开创未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力量。当今时代,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国青年应该通过教育树立世界眼光、增强合作意识,共同开创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中美教育交流为促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中美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美双方应该挖掘潜力提高水平,使教育领域合作成为中美人文交流的先行者。

(二〇一六年九月十日致首届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开学典礼的贺信)


教育是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也是促进各国人民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近年来,中俄教育合作深入发展,两国高等院校交流更加密切,为增进两国和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推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高水平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中俄联合创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是我和普京总统达成的重要共识,也是两国人文合作深入发展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希望中俄两国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发挥各自优势,深挖合作潜力,加快完善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各项建设,努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深化中俄教育合作、增进两国人民友谊作出贡献。

(二〇一七年九月十三日致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开学典礼的贺辞)


你们在信中表示,促进公平、包容、可持续发展是大家的共同心愿。这正是中国倡导建立南南学院的初衷。南南合作是发展中国家联合自强、应对挑战的伟大事业。中国将发挥好南南学院的平台作用,推动开展南南合作,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走上发展繁荣之路。

作为首届毕业生,你们满载荣耀,使命光荣。希望你们坚持学习、学以致用,行远升高、积厚成器,努力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成为各自国家改革发展的领导者。希望你们珍惜同各位老师、同学、朋友在中国结下的情谊,书写你们国家同中国友好合作新篇章,成为全球南南合作的践行者。

(二〇一七年十月十一日给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首届硕士毕业生的回信)


教育交流合作是中美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增进中美友好的民意基础。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大批海外学成归国的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主张互学互鉴,鼓励留学,支持中外教育交流合作,希望中美人文交流取得更多积极成果。

(二〇一九年三月二十日在会见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巴科时的谈话)


我们要积极架设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深入开展教育、科学、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各领域人文合作,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未来五年,中国将邀请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政党、智库、民间组织等一万名代表来华交流。我们将鼓励和支持沿线国家社会组织广泛开展民生合作,联合开展一系列环保、反腐败等领域培训项目,深化各领域人力资源开发合作。我们将持续实施“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举办“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青年学生“汉语桥”夏令营等活动。我们还将设立共建“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委员会、新闻合作联盟等机制,汇聚名方智慧和力量。

(二〇一九年四月二十六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教育合作是增进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同中国高校开展密切交流合作,有力推动了中华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有力促进了俄罗斯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今年四月,我在北京见证了清华大学向普京总统颁授名誉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和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分别是两国优秀高校代表,也是我和普京总统的母校。两校分别向对方国家元首颁授名誉博士学位,既是双方教育和人文领域密切交流的例证,更是中俄关系高水平的重要体现。希望双方不断扩大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广泛传播各自优秀文化,兼容并蓄,互学互鉴,为两国各自发展建设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二〇一九年六月六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出席接受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名誉博士学位仪式时的答辞)


深化中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大批外语人才,外语院校大有可为。希望你们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推动北外传承红色基因、提高育人水平,努力培养更多有家国情怀、有全球视野、有专业本领的复合型人才,在推动中国更好走向世界、世界更好了解中国上作出新的贡献。

(二〇二一年九月二十五日给北京外国语大学老教授们的回信)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你们通过学习中文和参加“汉语桥”交流项目,了解到丰富多彩、立体全面的中国,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当前,中国人民和沙特人民都在为实现各自伟大梦想而努力奋斗。学习彼此的语言,了解对方的历史文化,将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相知相亲,也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一代是中沙、中阿友好的未来。希望同学们不负韶华、努力学习,为增进中沙、中阿人民友谊作出新的贡献。欢迎同学们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与中国青年增进相互理解、发展长久友谊,共同创造中沙、中阿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〇二二年十二月给沙特中文学习者代表的复信)


中美关系事关两国人民福祉和人类前途命运。教育交流合作有助于促进两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相知相近,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未来工程。你在信中表示,将深化与温州肯恩大学的合作,鼓励美国学生来华交流学习,我很赞赏。希望两国高校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交流合作,培养既了解中国也熟知美国的青年使者,为促进中美友好搭建更多桥梁。

(二〇二四年六月给美国肯恩大学校长拉蒙·雷波列特的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