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提升行动”是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践行主动服务乡村全面振兴的使命担当,打造助力乡村振兴农大样板,发挥高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引领示范带头作用的重要行动。2024年,我校以农立本,在服务“三农”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成果与实践经验,按照“建点布网、示范引领、辐射带动”的原则,布局构建了由6个地方产业研究院、7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248个科技小院、302个教授工作站、23个校外实验站及98位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成的“三院两站一体系”社会服务体系,覆盖了全国31个省市区的1000余个县及百余家企事业单位,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最前沿阵地。
一、使命在肩行致远,守正出新做样板 定点帮扶工作频获佳绩。学校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联想公司、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中央单位、社会力量加强合作,大幅提升引进项目数量和帮扶资金总额;肉牛、甘蔗采收装备、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帮扶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连续五年获得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工作成效考核“好”的最高评价;七次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首次实现两个项目同时入选;获评教育部直属高校定点帮扶成效显著单位,并获18个研究生指标及800万基本建设项目经费奖励;受邀在教育部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暨乡村振兴工作推进会作经验交流发言。 服务乡村振兴成效凸显。学校新增1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增点扩面,累计数量已达44个,覆盖云南、重庆、广东、海南、湖北五个省(市、自治区),示范内容从乡村建设拓展到乡村运营和乡村创业;有效促进集体经济壮大和村民收入增加,促进乡村创业和乡村新业态培育,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认可,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前往示范村调研指导,并在云南省政府办公厅第33期《工作通报》上刊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激活农民内生动力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中国农业大学云南乡村建设实践》,产生广泛政策及社会影响。 学校新增1个地方乡村振兴研究院——赣南乡村振兴研究院 云南省省长王予波称我校在云南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为“立得住、叫得响、可持续、能复制”的示范样板 乡村人才培养提质升级。学校与腾讯公司、中央农广校合作启动“万名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首次启动中国学员赴日本研修的“英领计划”和邀请非洲青年来华学习的“非洲兴乡青年培养计划”。此外,学校还和云南省人社厅、河南宜阳县、北京门头沟区等签订乡村CEO培养计划,继续推进乡村CEO培育工作机制化。2024年,学校“头雁”项目新增1954名新学员,累计培育超3700余名学员,创新性地将培育模式不断延伸至后期跟踪服务。 学校帮扶工作深入全国各地。学校引领教师深入脱贫地区开展帮扶工作,得到广泛认可,体现了“国字号农大”担当。65名科技特派团成员服务75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技术指导335次,引进动植物种质资源、种养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新品种新技术150余项,培训农户、基层技术人员、新型经营主体等超3万人次,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品牌20余项,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助力重点帮扶县提升内生动力。其中程林丽、玉柱、王显国三位教师获评校级重大社会服务贡献奖。此外,学校主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帮扶工作产生广泛影响,得到肩负定点帮扶任务的相关中央单位的认可,一些中央单位主动寻求与中国农大新的合作,开展组团式帮扶,共同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开创对口支援工作新局面。学校与山东农业大学新签署对口帮扶协议,联合成立“齐鲁粮仓”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作为组长单位,钟登华书记亲自出席“10+1”教育部高校新团队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工作年会;深入推进“订单制+项目制”精准化管理模式,推动学院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康绍忠院士等30余名教授深度参与受援高校的学科建设,助力塔里木大学新增作物学和农业工程2个博士点,支持西昌学院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硕士授权点实现零的突破;与受援高校联合申报并获批16个国家级、9个省部级科研项目,有效助推8所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二、校地校企深融合,瞄准需求开新局 地方政府和企业对于农业科技的需求强烈,学校接待多地团队来访,围绕生物育种、生物制造、宠物医疗、营养健康等方面,为学院搭建校地合作沟通桥梁。新时期校地合作出现新形势,随着地方政府对创新资源引入、提升当地科技支撑力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需求日益强烈,以往高校与地方政府合作方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转变。 学校校地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新形势 2024年,学校以有组织的社会服务,探索出校地合作资源拓展新模式。与安徽省、榆林市、泌阳县、大名县等地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先后成立“泌阳夏南牛研究院”、“大名再生农业研究院”。 学校与鸡泽、曲周、梨树共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成效显著。通过三年校地共建,形成学校支撑农业科技现代化建设新样板,并作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对口技术单位典型代表在农业农村部科技司召开的总结大会上作发言。 学校主动引导(产业)研究院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深圳研究院王喜庆教授团队携手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和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共同发布了名为“丰登”(SeedLLM)的首个种业专用大语言模型;云南现代种业研究院建立小麦单倍体育种技术服务平台,目前产能已达10万株/年;四川产研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等;内蒙古现代农牧研究院建立内蒙古食用菌产业发展创新中心;巴彦淖尔研究院新建大楼完成封顶,总占地面积7403平米。 教授工作站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学校在全国28个省份新建108个教授工作站,目前学校教授工作站数量达302个,2024年度到校经费共计7000余万元;累计拓展实验室及办公场所等面积3.3万平方米,拓展试验用地9.7万亩,培养硕博研究生985人,为地方基层干部、农技人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开展培训533场,覆盖3.7万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产品累计104项,推广示范面积近23万亩。 学校获得地方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感谢信20余封 三、盘活存量强实力,成果转化新突破 学校在技术转移平台、智能社会服务平台开发等方面创新职务科技成果运营机制。在北京市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农业板块并全力推进农业中关村建设的发展定位下,市教委批准建设“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中心(平谷)”,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港科技成果落地搭建了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积极创建“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智能撮合系统”,建成后将实现需求实时上传更新,智能匹配到科研团队联系人,实现市场导向的成果筛选、评价、供需对接、推广应用、跟踪反馈系统。 获批建设“北京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中心(平谷)” 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科技成果供需对接模式 截至年底,学校已完成全校完成5629项存量专利盘点及3128项专利入库工作,筛选出首批高价值专利70余项,在WAFI世界农业创新大会、中关村论坛、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重大成果交流活动上宣传展示,并达成多项百万级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意向签约。通过路演、展板、实物等形式集中展示学校全球农业领域的前沿成果、尖端技术、先进模式、优质项目、创新产品等数十项高价值科技成果。 学校建立重大科技成果受让方企业回访制度,深挖校企合作潜力。截至12月31日,已完成签订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合同 115项,其中百万级及以上13项,发明专利转化率提升至19.29%,合同签订总额7000余万元。完成自2020年8月《中国禁止出口限制出口技术目录》修订以来,学校首例技术出口项目,合同金额200万美元。 2024年,学校积极落实“服务乡村振兴成效提升行动”,朝着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扎实迈进,积极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奋力续写乡村振兴农大新篇章,以实际举措诠释了“强国必先强农,农大勇当先锋”的使命担当。